close
王公村 廣應村 林家村 龔厝村 中門村 頂厝村 港埔村 港嘴村

西區訪古

王公廟 王公廟
位於王公村王公路旁,創立於清乾隆五十二年(西元1786年),祭祀主神為謝府王公,本名謝安,晉朝宰相,淝水一戰一舉成名。祭祀圈包括三甲內(九村又半)-1.王公村,2.林村,3.東林村,4.林家村,5.龔厝村,6.中門村,7.頂厝村,8.港埔村,9.港嘴村,10.西溪村及溪州村一部份。廟裡的七頂輦轎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幾年歷史了,其由來溯自清道光二年(西元1822年),眾信徒倡議作第一次祈安清醮,集需七頂輦轎迎駕神聖遶境。入冬正是烏魚群來臨之時,有一天適逢濃曆十一月十六日謝府王公誕辰,漁民發現海上光茫四射,疑是「大烏金」(烏魚群),漁民喜出望外,出帆而去,竟發現一塊「大木材」,拖上岸後,當時謝府王公即託夢漁民、「其木材為雕刻木廟輦轎之材料」。翌日該漁民自願捐獻,且經鑑定,是屬千年大樟木,經巧奪天工雕成七頂金輦較之後,木材不剩不減,真是奇蹟。


竹坑謝府王公避難處竹坑謝府王公避難處
位於林家村竹坑山中,在昭和十四年(西元1940年),日本政府下令全省寺廟作為儲糧所,且推行皇民化政策,信仰上只許拜日本神,而大舉燒毀神像及神主牌,斯時王公廟(廣應廟)諸神聖移藏各地奉祀,其中謝府王公及王媽白天隱藏於竹坑山中的蝙蝠洞,晚上及下雨才請回黃允忠先生的家中櫃子內奉祀。


黃聖淮武舉人黃聖淮武舉人
位於王公村林內仔王公路224巷內,鳳林寺後面。係清嘉慶十五年(西元1810年)第三十名武舉人,賞賜贈物有官服、官帽、官帶、奏板、及十三個金碗、金筷、馬廄、馬槽、旗杆等,但已難尋舊蹟,今尚存「武魁」匾額在祖廳二樓,供黃家後代子孫瞻仰追思。


三張黃氏祖厝三張黃氏祖厝
位於王公村三張部王公路三聖宮旁,渡台開基祖黃葉公生於清康熙二十八年(西元1689年) ,其第三世黃仕登公移居汕尾,而黃權公則留居現址,現已傳第十世。其祖廳係咾牯石及土礁的傳統建築,規模有前後二進(落)雙櫸頭,左護龍(伸手)有四落,右護龍有三落。


林氏大厝林氏大厝
前面有魚池、後面有大山、一定出大官。」在林家村的大厝門楣上,仍然可以明顯地看出「梅魁」、「武魁」,不難想像昔中高中文舉人、武舉人時的光采。還有台灣光復第一屆民選鄉長林祺瑞先生,省議員林再生先生…等等。



集福壇集福壇
位於林家村群武鋼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對面鳳凰山麓的碉堡內,祭祀主神為福德正神,碉堡內原乾隆甲申年(西元1765年)所置之「后土神位」已被破壞,現今之石碑是民國七十七年重修設置的。林家村所屬的宋江陣,有活動時都會先來禮拜福德正神。


龔氏宗祠龔氏宗祠
位於龔厝村龔厝路旁。龔厝村的度台龔氏開基祖祈禎公,祖居地為漳州府平和縣寶峰社,於清康熙三十四年(西元1695年)攜妻及六子遷於此,已傳十二世,在其祖園坪仔頂仍築有第一代顯祖妣之墓。民國八十三年宗祠興建完工,為現代式三層樓建築物,並有整理出完整的族譜。


鳳鼻頭遺址鳳鼻頭遺址
位於中門村鳳凰山(或稱潭頭山)的末端,遺址面積大,出土遺物豐富,是台灣西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遺址之一。經發掘結果至少包含了四個文化層:大坌坑文化層、牛稠子文化層、大湖文化層、蔦松文化層、年代大約距今400~6500年前,出土遺物有陶片,石刀、石斧、石鋤、網墜、貝塚…等等。


磚仔窯磚仔窯
位於中門村沿海公路旁,廣興窯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的磚仔窯是新式的自動化窯。材料取自大坪頂的「Q土」,經機械攪拌、切割成2寸X4寸X8寸的磚胚,之後用板台車推入窯內,用黑油當燃料,大約要經過24小時的燃燒,才能燒出成品。待冷卻後,再用輸送帶送到載運車上。



港埔黃家祖厝港埔黃家祖厝
位於港埔村港嘴港西岸,為燕尾式屋脊的傳統三合院建築,號稱全台第二大的「大埕」。開基祖黃君公於乾隆二年(西元1737)隨母渡台,傳承至今已第十二世,斜對岸二層樓式的四合院家放亦是出自該族系。「椰樹過溝(頂厝)紫雲三公黃、港仔埔江夏萬戶黃。」後者即是該族系,而前者位於頂厝村椰子過溝一路47號,距前述四合院約三、四OO公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teor4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